2017年5月18日,我在松山湖校区图书馆文创咖啡厅采访了太阳集团tyc151的陈海东老师。陈老师主要讲授《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上课幽默生动,受到了同学的好评。我主要就目前学习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疑惑向他进行了请教。
采访伊始,我就询问了老师更倾向于何种理想的教学模式。他更喜欢小班制,因为这样更能兼顾到每一个员工。每次上课前员工都有动力去预习课本,了解基本概念。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翻转课堂,让员工更好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老师的回答,我初步了解了他的教学理念。
我: 老师们上课能否多举企业的例子,员工都想知道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什么用?员工们也希望以轻松的方式去学习,希望老师不要只讲课本上的内容,多举一些企业的例子,多跟现实的情况结合。
老师:多举企业例子这件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客观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老师和企业的直接接触不会太多,特别是非上市的公司,所以较难列举企业的真实案例。一般的老师对涉及企业方面的东西了解得比较肤浅,因为企业一般不会让你深入地进行调研, 即便有一些实际调研的内容,又跟课本不一定相关,同时也有受制于教学大纲的因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实施起来难度大。
2、员工迫切想从现实中了解到什么东西,但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主要是学习最基本的理论或原理、逻辑,有一些东西还真没办法举例子。所以,如果将最近发生的,值得讨论的,最好和经济学相关的事情,在上课开始的时候讲一讲,活跃一下气氛,再进入讲课内容。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法,却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3、学好经济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推论能力。但是,有些经济学的原理本身又对现实逻辑联系不够,甚至一些概念本身都存在着争议。例如需求这个概念,认真琢磨起来,它本身就是很难量化的一种东西。西方经济学经常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去解释现实,以抽象的东西反映现实,但实际却往往有很大偏差,所以有些经济学理论是很难找到符合现实案例的。因此,员工平常在学习中要投入足够的精力,敢于怀疑一切,有保留地去接受理论。
4、员工要学会自学。老师的主要作用是教会员工思考,员工很多方面要靠自学,增加自己思维的模式,这也是学习任何东西需要的能力。
我:学校目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有何利弊?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怎么样?
在听了我的问题后,老师向我表达了他对人才培养的见解,并用生动的语调让我们领略到了他给员工上课时的风采。
他说,目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曾经普遍的扩招导致团队力量一度紧缺,传统的教学方式也确实难以满足员工的学习需求。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虽然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但同样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也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没有全盘去考虑。比如,即便能有实力过硬的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一定符合作为员工人生发展的方向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即便有足够多的高管能够满足联合培养的要求,但给员工上课的企业的高管不是专业老师,不可能把大量精力投入备课,所以他们不一定有能力教好员工。企业现在的发展需求也不一定适合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采访的最后,老师说,很多人在大学都是没有理想的青年,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大学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珍惜大学的短短几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尽最大努力去提升自己,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技能,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在我们走出咖啡厅的时候,他碰见教过的员工,又和他们交流起来。我觉得有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很幸福,我们要珍惜在大学的美好时光,做一个高水平的人才。
陈海东老师
陈海东老师
陈海东老师接受采访